内燃机行业,继潍柴9月发布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%的可商用柴油机之后,如今又迎来令人瞩目的大会。10月31日,第九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开幕。大会以“可靠性技术与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,两天时间,专家、学者们分别就内燃机整机可靠性、关键零部件可靠性、可靠性预测与评估展开研讨、交流。
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、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
研讨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、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,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邢敏,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、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分别致辞,阐述中国内燃机可靠性行业形势、痛点,强调集思广益、创新、探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内燃机可靠性技术,对于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创新、升级十分重要。专家们认为,我国内燃机可靠性技术提升快,特别是重卡动力可靠性提升直追世界先进水平,将大大利于高效物流发展。
国内需求大、短板多 可靠性等需再提升
内燃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主导着各类机械应用,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。在中国,内燃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日新月异,但相比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尚大。
邢敏院士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内燃机在国内的巨大需求。他说,2019年,我国内燃机产量为7600多万台,总功率突破26.7亿千瓦,产品进出口额278亿美元,成为世界内燃机生产和消费大国。在各行业中,内燃机匹配的汽车、工程机械、农业机械、摩托车、小型通用汽油机等产品,均占全球30%以上的产量。
但他认为,内燃机产品的综合能效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,在高强化整机技术、高性能关键零部件技术、先进燃烧技术、低摩擦技术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方法等领域,以及天然气、醇类燃料等多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,仍有进一步提高效率、降低排放的空间。
而随着能源排放清洁化、动力系统电气化、产业发展智能化趋势的不断增强,内燃机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配套装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,深刻影响着内燃机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,这使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他表示,这些痛点决定了我国内燃机技术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和发展空间,提升技术水平,提高可靠性,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,将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下大力气、缩短差距 重卡动力或领先突围
找到内燃机可靠性痛点,就要奋起追赶先进。
谭旭光在致辞时表示,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,累计投入1875万元基金,资助开放课题68项,支持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开展技术合作项目75项、科研经费达30331万元,在内燃机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、可靠性预测技术、故障在线诊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金东寒表示,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坚持开展相关研究,以潍柴为代表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,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。
专家们认为,我国内燃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关键还在于可靠性。在我国,可靠性高的重卡,能够保证足够长的运行时间,以及在各类复杂路况下行驶不经常出现故障。低速、较大排量发动机,可同步提升经济性、动力性和可靠性,如柴油动力中10升、11升、13升排量甚至更大排量发动机,成为高效运营的强大“心脏”。目前,潍柴较大排量产品如13升、15升发动机均有较好应用,特别是13升大马力发动机成为众多重卡用户的黄金搭档。
不过,随着发动机排放的升级,可靠性挑战日益增加。比如,国六柴油动力后处理系统的老化、尿素结晶等可靠性问题更多。尽管如此,从我国对内燃机技术攻坚的历程看,这些困难都将会被一一攻克。此前,潍柴动力总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热效率超过50%柴油机商用,都是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参照标杆。
如今,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,现已成为行业攻坚提升发展的重要平台。接下来,其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,为内燃机可靠性技术提升进行深入探索,为提供可靠性更高的商用车产品加油。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攻坚下,内燃机行业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,高可靠性商用车也注定成为先进产品,为高效物流再添助力。